读书和看电影一样,都是拓展人生阅历的性价比最高的途径,也是实践一种最大化方式的延伸。
工作后读书的类别、题材和数量都超越了读书时期。这次介绍的书单涵盖小说、散文以及工具书。
巴黎美人:我是我自己
A Paris
作者:Jeanne Damas / 豆瓣评分:7.5 / 微信读书支持
时隔两年,Jeanne Damas的书被翻译成中文在大陆出版了。
原本对于这本书个人色彩浓厚而不感兴趣。一度以为最多只能称之为一本时比较有效性的杂志。
不过真相定律(笑),书中20位身份、年龄、生活状态各异的女性,她们自信、炙热、纯粹、不羁、时尚、对生活有着无限热忱;法式风格并非具体又能轻易模范的:单薄的碎花裙、百搭的风衣、草编包……ta更多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自信、职业选择的笃定,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爱情和职业,不受别人的眼光指点。两个小时就能轻松读完,你读完后对于法式风情可能会对法式风情有另外一番理解。
书里还细细列举了150多处只有当地人才熟知的巴黎秘境、10家巴黎女人最常关顾的精品服装店、咖啡馆、餐厅等……是一本“地道”的巴黎旅游手册。
请勿离开车祸现场
作者:叶扬 / 豆瓣评分:8.0
毕飞宇曾评价说:“叶扬写出了当代人失重的、过得像公文一样的生活。”
由13个短篇组成的《请勿离开车祸现场》,一本描述当代都市生活、集合了生活中各种“鸡毛”的短篇小说集,压力、空虚、家庭、事业……每一种都可以让人透不过气,却又不得不去面对。
开篇《说吧,说出你的秘密》就是一个劲爆又不按常规出牌的故事。故事中的两位男主心中都有着一个不能对别人说的秘密:没有生育能力的丈夫和一个怀了孕的妻子,又如对面正在给自己“讲故事”的人的妻子实际上与自己发生了关系……并非是狗血的情节扣住读者的眼球,而是笔者说起故事来犀利泼辣又精准戳中读者的痛点,谁的生活和婚姻不是一地鸡毛呢?
13 67
作者:陈络基 / 豆瓣评分:9.1 / 繁体
具有香港风味的侦探悬疑小说。比起近些年乏味的警匪片,《13 67》可以用“精妙绝伦”来形容,即便是只有竖版繁体我也是坚持把厚厚一本小说看完。
六个短篇连作的整体架构前后呼应,以一位传奇警探的破案生涯为线索,折射出香港警界甚至香港社会在不同时代洪流下的变迁,最后一段可以说是一笔入魂。书中不少案件和桥段在tvb的警匪片中也有出现,既熟悉又陌生。笔者出生于70年代,是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,书中对于香港的语言习惯、风俗的展示都非常自然,仿佛在看纸质版的tvb。
《13 67》翻译成简体应该是遥遥无望,不过好消息是王家卫已经买下版权准备翻拍成电影。
能力陷阱
作者:埃米尼亚•伊贝拉 / 豆瓣评分:7.8 / 微信阅读
在樊登读书会听过很多工具书,《能力陷阱》是听完之后,意犹未尽又买了实体书的一本。
其中提到的几个观点印象最为深刻。一是我们经常会被自身的优势和最擅长的技能禁锢住,我们乐于做自己擅长的事,于是就会一直去做,最终就使得我们会一直擅长那些事,最终掉入能力陷阱里。二是笔者认为改变是从外到内,而不是从内到外,想要成为什么人,首先要“武装”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。
关于人际交往,笔者提出两个概念:“自恋原则”和“懒得原则”。“自恋原则”是指出我们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交朋友,如民族文化、教育背景等,从而会促使交友圈狭窄;“懒惰原则”则指我们喜欢接触那些我们容易接触的人和不怎么努力维持关系,然而交际圈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维护和拓宽的。
局外人
作者:阿尔贝·加缪 / 豆瓣评分:9.0 / 微信阅读
《局外人》是加缪的成名作亦是代表作之一,被称作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。
全书分为两个部分,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,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,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;第二部分里,牢房代替了大海,社会的意识代替了莫尔索自发的意识。
拥有人人艳羡的财富、不断寻找人生下一个快乐源泉的梅尔索,变成了游离在人类社会规则之外、用最真实的心透过尘埃直击世界本质的默尔索。
阿尔贝·加缪的通过塑造莫尔索这个行为惊世骇俗、言谈离经叛道的“局外人”形象,道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及人与社会的对立状况。
从书本回归到现实,令人感到讽刺的是44岁的加缪凭借《局外人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而成为社会的“边缘人”。遭到记者和同行的质疑,政见不同的市民谩骂。可就当他的生活渐渐走向平和的时候,年仅47岁的加缪死于车祸,生前他曾说过:“在我看来,没有什么比死在路上更愚蠢的了。”
认真的会看加缪的生前也许他一直都是一个边缘人。在那个把控文化的人和物都浮躁地聚拢在巴黎左岸的年代,加缪竭尽全力,将自己从沙龙聚会、社会名流、荣誉勋章中剥离开,拒绝成为偶像,拒绝一切形式的捧誉,成为真正的局外人。
·E n d·
今 日 值 班
周周趣小编团队
· 让你的周末更有趣 ·
阅读比你想象的更加触手可及。现在即便没有实体书和kindle,手机上读书和听书app也能让你把琐碎时间利用起来。